[1] |
谢和平, 吴立新, 郑德志.2025年中国能源消费及煤炭需求预测[J].煤炭学报, 2019, 44(7):1949-1960.
|
[2] |
谢和平, 王金华, 王国法, 等.煤炭革命新理念与煤炭科技发展构想[J].煤炭学报, 2018, 43(5):1187-1197.
|
[3] |
杨方亮.我国电力行业煤炭产品需求前景浅析[J].中国煤炭, 2020, 46(8):22-31.
|
[4] |
王国法, 杜毅博, 任怀伟, 等.智能化煤矿顶层设计研究与实践[J].煤炭学报, 2020, 45(6):1909-1924.
|
[5] |
杨静, 蔡峰, 封居强, 等.煤矿安全事故分析与预测研究[J].矿业安全与环保, 2023, 50(5):144-148, 155.
|
[6] |
李贤功, 万猛, 周晶, 等.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组合预测及行业比较[J].矿业安全与环保, 2015, 42(4):109-112.
|
[7] |
孙继平, 钱晓红.煤矿事故与应急救援技术装备[J].工矿自动化, 2016, 42(10):1-5.
|
[8] |
文光才, 孙海涛, 曹偈, 等.深井煤岩瓦斯动力灾害模拟实验系统[J].煤炭学报, 2020, 45(1):223-231.
|
[9] |
康红普, 伊丙鼎, 高富强, 等.中国煤矿井下地应力数据库及地应力分布规律[J].煤炭学报, 2019, 44(1):23-33.
|
[10] |
杨科, 刘文杰, 窦礼同, 等.煤岩组合体界面效应与渐进失稳特征试验[J].煤炭学报, 2020, 45(5):1691-1700.
|
[11] |
张泽天, 刘建锋, 王璐, 等.组合方式对煤岩组合体力学特性和破坏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[J].煤炭学报, 2012, 37(10):1677-1681.
|
[12] |
陈绍杰, 尹大伟, 张保良, 等.顶板-煤柱结构体力学特性及其渐进破坏机制研究[J].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, 2017, 36(7):1588-1598.
|
[13] |
曹安业, 窦林名, 秦玉红, 等.高应力区微震监测信号特征分析[J].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, 2007(2):146-149, 154.
|
[14] |
尚雪义, 李夕兵, 彭康, 等.基于EMDSVD的矿山微震与爆破信号特征提取及分类方法[J].岩土工程学报, 2016, 38(10):1849-1858.
|
[15] |
陈栋, 王恩元, 李楠.千秋煤矿微震震源参数特征以及震源机制分析[J].煤炭学报, 2019, 44(7):2011-2019.
|
[16] |
谢和平.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研究进展[J].煤炭学报, 2019, 44(5):1283-1305.
|
[17] |
杨磊, 高富强, 王晓卿, 等.煤岩组合体的能量演化规律与破坏机制[J].煤炭学报, 2019, 44(12):3894-3902.
|
[18] |
左建平, 陈岩, 崔凡.不同煤岩组合体力学特性差异及冲击倾向性分析[J].中国矿业大学学报, 2018, 47(1):81-87.
|
[19] |
宋振骐.实用矿山压力控制[M].徐州: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, 1988
|
[20] |
刘杰, 王恩元, 宋大钊, 等.岩石强度对于组合试样力学行为及声发射特性的影响[J].煤炭学报, 2014, 39(4):685-691.
|
[21] |
谢和平, 鞠杨, 黎立云, 等.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能量机制[J].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, 2008(9):1729-1740.
|
[22] |
蔡美峰, 何满潮, 刘东燕.岩石力学与工程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 2002:52-54.
|
[23] |
赵毅鑫, 姜耀东, 祝捷, 等.煤岩组合体变形破坏前兆信息的试验研究[J].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, 2008(2):339-346.
|
[24] |
尹光志, 李星, 鲁俊, 等.深部开采动静载荷作用下复合动力灾害致灾机理研究[J].煤炭学报, 2017, 42(9):2316-2326.
|
[25] |
袁亮, 姜耀东, 何学秋, 等.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精准判识及监控预警关键技术研究进展[J].煤炭学报, 2018, 43(2):306-318.
|
[26] |
尹希文.综采工作面支架与围岩双周期动态作用机理研究[J].煤炭学报, 2017, 42(12):3072-3080.
|
[27] |
尹希文, 朱拴成, 安泽, 等.浅埋深综放工作面矿压规律及支架工作阻力确定[J].煤炭科学技术, 2013, 41(5):50-54.
|